揭启煤城神密面纱的先行者——作者 王春彦 高军-m6米乐安装

发布时间:2018-01-23   浏览次数:6962次   

  题记:50年来,内蒙古辽阔的草原、沙漠、高原沟壑、崇山峻岭,到处都留下了他们艰辛的勘探足迹。在挖掘出的每一块煤炭中,在投入生产的每一座矿井中,都有他们的心血和汗水。50年来,他们共发现和勘探了近200个煤盆地,提交各类地质报告340多件,累计探明储量2252亿吨,占全国探明储量的1/4。预测远景煤炭储量1.2万亿吨,居全国第二位。探明的煤田有东胜煤田、准格尔煤田、胜利煤田、霍林河煤田、扎赉诺尔煤田、伊敏河煤田、宝日希勒煤田、元宝山煤田、大青山煤田、桌子山煤田、大雁煤田等。今天,内蒙古自治区已成为我国的第二大煤炭基地,其在国民经济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始于五十年来,他们的足下……

  一、奋战大青山煤田

  今天,当一列列巨龙般奔驰的运煤专列、一条条宛如长蛇的运煤车队从草原深处驶向祖国大江南北时,当一座座火电站耸立在辽阔的内蒙古高原时,当一炉炉钢水迸然流出时,人们将不会忘记他们——内蒙古煤田地质勘探建设者们。

  翻开50年来内蒙古煤田勘探史,一幅幅扣人心弦,气吞山河的壮丽画面让人回味、激动、流连忘返。

  1953年九月,东北大地上共和国早期煤田勘探队之一的吉林蛟河矿务局钻探公司(一一七队前身)这支队伍肩负新中国的重托,带着一辆烧木炭为动力的破旧汽车和几部旧钻机,告别白山黑水,跨过松辽平原、内蒙古草原,向包头石拐沟挺进,真可谓筚路蓝褛。他们将开发大西北,为支援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项目“包头钢铁厂”,而勘探焦煤基地。

  石拐沟,多见石头少见人,沟串沟,沟连沟,夜晚野狼出没,白天蛇蝎肆虐,荒僻而贫穷。队伍就在这里安营扎寨,牛棚马厩权且栖身。棚圈四处漏风,潮湿难耐,勘探队员们仰视夜空星斗,伴随狼嚎而眠。

  1953年10月初,刚刚安营扎寨的他们,顾不得生活环境的恶劣,物质的匮乏,靠一台22马力柴油机驱动的破旧钻机,揭开了石拐矿区煤田地质钻探的序幕。那是一幅为新中国建设艰苦奋斗,忘我献身的画卷。轰鸣的钻机声,那咯吱咯吱啃动岩石的钻进声音,打破了山野的寂静,山狍野鹿闻声逃遁,牧人山民寻声而来。钻机在大山深处,物质、给养在山外。崎岖的山道上,汽车、马车、勒勒车艰难地运输供应着一切补给。分不清谁是书记、队长,谁是机长、班长、钻工、炊事员,谁是工程师、技术员,大家一起上阵,汗水流在一起,苦乐与共,夜以继日,艰苦工作。为加快新中国建设步伐而激发的劳动热情,世所罕见!工区与工区之间,钻机与钻机之间,比干劲,比质量,比进尺的竞赛热潮,如火如荼。508青年钻机实现了《全国煤炭群英会》月进尺650米的倡议,再创月进尺704米的新记录。煤炭部发来贺电以示祝贺。辛勤的劳动,忘我的工作,他们用汗水泪水书写了一串串辉煌的业绩。

  ─1954年6月,他们以一份《长汉沟井田详勘地质报告》的成果,报答了祖国母亲的希望和期盼。

  ─1956年6月,提交了《那林沟、五当沟、白狐沟地质勘探精查报告》,并获批准。117队技术员于海峰荣获全国煤矿先进生产者。机长陈全作为先进集体代表参加了全国煤矿先进生产者表彰大会。

  ─1961年5月,提交了《大青山煤田前坝矿区普查勘探地质报告》,并获批准。

  ─1963年,提交了《大磁沟井田详终勘探和五当沟井田精查补充报告》,并获批准。

  ─1964年,提交了《五当沟勘探区钻孔补充资料》、《河滩沟井田补充勘探最终报告》,并获批准。

  ─1968年,提交了《白狐沟井田精查补充勘探报告》、《康保井田详终报告》。

  117勘探队在大青山煤田奋战十几载,大青山煤田载入储量表累计探明储量82232.7万吨,其中:精查20137.93万吨,详查34284.7万吨,普勘5109.53万吨,普找22700.63万吨。相继建成了长汗沟、大磁窑、白狐沟、五当沟、河滩沟矿井,成为包钢燃料宝库。然而他们付出了宝贵的青春,失去了与家人相聚的时光。青年人没有花前月下的浪漫爱情,中年人放弃了与母亲妻儿长相守的天伦之乐,他们是一群真正的“创业者”,舍家撇业,长年累月奋战在人迹罕至的高原、大山、沙漠中,他们是一群真正的祖国好儿女。

  当包钢的第一炉钢水出炉时,当包钢成为我国三大钢铁基地时,莫忘记是石拐的焦煤熔化了铁水;是117队人、石拐人为包钢奉献了能源。包头也因包钢,而从落后的皮毛集散地走向了工业化城市之列。

  二、苦战桌子山煤田

  当大青山煤田勘探主战场的硝烟还没有完全散去,开发桌子山煤田的号角已吹响。1959年,他们带着大青山煤田征战的硝烟,又风尘仆仆地向桌子山煤田开拔。此时,回首石拐,已是万千房舍,万家灯火;西望乌海,遥遥千里,黄沙漫漫。

  他们从吉林蛟河到石拐沟,再到桌子山;一直向西、向西!身后留下了开发的矿区,生产的家园,前面又是一片处女地,等待他们去开拓征服。

  勘探队派出一支踏勘小分队,作为先遣队开始向桌子山进发。从包头到乌海,人烟稀少,没有铁路,没有公路,只有几条羊肠小道。一辆马车载着他们的行囊器械,人紧跟其后,一千多里的路程,他们靠着两条腿跋涉。

  1959年的桌子山,确是不毛之地。大风吹不断,小风不断头;夏天淡热干旱,冬天寒冷刺骨。然而,风沙、寒冷、饥渴不足惧,他们心中装着一个信念:找煤、找好煤、支援国家经济建设。让国家早日富强起来。这支小分队,一个多月的时间,他们怀揣罗盘,手持地质锤,靠两条腿,踏遍了900平方公里的卓子山煤田。日伴风沙,夜伴风啸,餐风宿露,艰苦备至。他们掌握了第一手地质资料,写出了详尽踏勘报告,为下一步钻机开进奠定了基础。

  根据踏勘资料,1959年9月,一一七队9台钻机拉上了卓子山煤田,比起刚到大青山煤田,可谓是人强马壮。然而不毛之地的乌海,对于初来乍到的117地勘队,这里房无一间以避寒,树无一株以遮荫。勘探队员们发扬地质队吃苦耐劳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开山取石,掘土和泥,搭棚造屋,安营扎寨。多年来,他们已习惯了这样的生活。不久,这漫漫沙原上出现了一片营寨。这里开始有了人喊马嘶,炊烟袅袅;有了灯火点点,歌声阵阵;沙原不再寂寞,不再荒凉了。

  钻机开始启动,开孔即遇到岩石。钻头艰难地啃噬着坚硬的岩石,进尺缓慢,领导心急,钻工心焦。怎么办?队干部、技术员和钻工们开动脑筋,搞技术革新:使用钻铤,改进钻头,推广91毫米口径钻进经验,提高了效率。技术人员还创出了《分层采样》模式,保证了采煤质量。

  在开动钻机多,人力紧张的时候,党政工团干部那里需要,就到那里顶班干。无论是烈日炎热的夏天,还是风沙滚滚的春季,钻机始终保持24小时运转。在编制报告的紧张时刻,队长、书记、科室领导和地质人员一道参加晒图、裁图、校对和印刷工作。财务科人员则包干繁杂的储量计算。转战桌子山煤田第108天,一一七队提交了第一份地质报告《乌达煤田精查地质报告》。在以后的3000多个日日夜夜里,一一七队三上骆驼山,四进卡布其,五过拉僧庙,每年提交一份大型地质报告。

  岁月在流逝,然而在他们的身后,桌子山煤田上相继建成了卡布其矿、老石旦矿、公乌素矿、五虎山矿、教子沟矿……随着一对对矿井的建成,一座煤炭工业城市在祖国的西北一隅,在莽莽沙原上崛起。今天,乌海市以煤城闻名于世,而他们——内蒙古煤田地质勘探创业者们,则是这座煤城当之无愧的拓荒者,这业绩,已载入城建的史册。

  三、会战准格尔煤田

  准格尔煤田位于内蒙古伊克昭盟(今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东部黄土高原地带,西南依库布其沙带,东北临黄河。煤田南北长73公里,东西平均宽23.6公里,总面积1723平方公里,遵照煤炭部勘探计划:1976年煤田地质勘探计划的重点是准格尔煤田会战,集中力量打歼灭战。一时间,内蒙古煤田地质三路大军齐集准格尔煤田。

  1975年冬,一一七队在桌子山煤田的最后一个钻孔终孔。10台钻机,几百号人马,千里挺进准格尔煤田。时逢大雪严寒,一一七队在风雪中日夜兼程,向准格尔集结……。

  黄河北岸包头的一五一队由锡林浩特草原转战,出动钻机4台,跨过黄河向准格尔进发。

土默川平原上呼和浩特市的一五三队,出动钻孔4台,南行向西,从喇嘛湾黄河渡口乘船渡过黄河,进军准格尔。

  大军迁动,粮草先行。汽车、钻机、各种钻探物质向封闭的准格尔会集。勘探队的到来,给这里带来了生机和希望。你看那崖畔苦榆下露出的笑脸,显示出对外面世界的神秘向往……。

  千沟万壑,隔沟而居的农民,可以喊话交流,却难得见面;这里吃不上井水,农家只能备个旱井(水窑),待雨季蓄水而饮,这里一年黄风不断头,交通不便,贫穷闭塞。你听,土著的农人们唱出他们的生活景象:“灰毛驴驴上山灰毛驴驴下,一辈子没坐过那好车马”。

  钻机的轰鸣,从此揭开了这片沉睡了亿万年的干涸的黄土地。

  入夜,勘探队员们听到山上有个女子朝着他们的帐蓬唱道:山顶上点灯山沟沟亮,党中央派来了勘探郎。东坡上帐蓬西坡上窑,沟畔上我请哥哥来吃糕。勘探队员被这里恶劣的环境、与外界的封闭、贫穷落后的现实,而震惊,落泪,也为他们纯朴的民风而心慰。早日勘探出地下的乌金,改变落后面貌,让人们过上幸福的生活成了每个勘探队员不言的心声。

  1976年初春,北国的寒冷还没有尽去,准格尔高原上已耸立起座座钻塔,如星罗棋布,一场勘探大会战拉开了帷幕。准格尔的水贵如油,钻机用水,只能从远处山沟里车拉人挑。没有屋,他们依山挖窑,黄土干打垒。为了节约用水,勘探队员们很少洗澡,洗脸也是一盆水多人用。没有新鲜疏菜,干粮就土豆、咸菜,已成了他们家常便饭。

  为了尽快拿出地质报告,无论酷暑严冬,钻机连续24小时运转。青年突击队优胜钻机、学大庆赶开滦先进钻机彩旗迎风招展,队与队、钻与钻,工种与工种广泛开展了“比、学、赶、帮、超”的劳动竞赛活动。

  会战区从来不过星期天,干部不分昼夜下现场,机长、指导员、轮流跟班,工程技术人员,既使在睡梦中,只要现场有事,听说“见煤”,爬起来就走,守在机台上,及时分层采样。为方便一线,食堂打破三餐制的用饭时间,随到随吃。汽车队歇人不歇马,实行24小时倒班制,确保钻机的生产用水供应。

  寒夜、高原、塔灯、机声,泥浆车、拉水车在高原上碾出的车辙,营房一簇簇点缀在山坡……这看似如诗如画,实甘与苦就在其中。

  长年野外作业,野外生活,他们不仅付出了汗水,更多的是宝贵的年华。然而,他们得到了祖国和人民的赞誉和表彰。151队1002钻机组获得全国煤炭系统特别能战斗机组。机长孙金茹荣获煤炭部劳动模范。153队张金宝、151队王利峰荣获自治区劳动模范。

  1976年12月,准格尔煤田第一份地质报告《窑沟矿区普查(露天)报告》(累计钻孔190个,进尺39290米,储量计算面积50平方公里)正式提交。随后几年里,117队、151队、153队相继提交了《窑沟矿区露天精查(最后)地质报告》、《黑岱沟露天详查勘探报告》、《黑岱沟普查报告》《黑岱沟露天精查报告》、《龙王沟勘探区详查地质报告》、《准格尔煤田南部勘探区详查报告》……

  从准格尔初期勘探到大规模开发建设10年间,117队、151队、153队,在这场准格尔煤田大会战中,他们打下了数千个钻孔,总进尺426482米,勘探总面积1365平方公里,已探明储量268亿吨。其中可供建井的精查储量30亿吨,详查储量172亿吨。丰富的勘探资源,揭开了内蒙古煤炭工业建设新的一页。以“煤、电、路”三位一体的又一座煤城—准格尔已同包头、乌海一样屹立在鄂尔多斯高原上,成为内蒙古自治区又一座煤城。

  “五十载征战寒与暑,八千里路甘与苦”。内蒙古煤田地质勘探创业者们,为祖国探宝,情满山乡;为人民谋利,志在天涯。绘蓝图,不怕山高路险,探宝藏,何惧地厚岩顽。他们是内蒙古自治区成为煤田之首的功臣,他们是沙漠、高原托起煤城的拓荒者……


   网站地图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如意开发区腾飞南路32号 网址:www.nmmtdz.com.cn 电话:0471-6555504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