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新技术新方法交流推进会在贵州省贵阳市召开。会议透露,今年1~10月,通过监测预警、群测群防等工作,我国准确预报地质灾害939起,24753人成功避险,避免直接经济损失8.3亿元。
据介绍,全国现有地质灾害隐患点28.8万余处,潜在威胁1600万人,受调查手段和精度限制,尚有大量地质灾害隐患没有发现。已发现的隐患点,受经费限制,绝大多数没有进行过地下情况的勘查,很难准确把握其性质、规模和发展变化。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依然严峻,防抗救工作任重道远。
历经30多年努力探索,我国逐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地质灾害防灾减灾体系模式。2003年开始的全国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已覆盖全国30个省(区、市)、1660个县(市、区),实现了对区域降雨型地质灾害风险的有效防范。目前,全国已建立起县、乡、村、组四级群测群防体系,1765个县(市)完成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建设。全国约有30多万名群测群防员,通过埋桩、埋钉、贴片等简易方法对房前屋后、村庄周边的地质灾害开展监测,初步实现了已知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群测群防全覆盖,为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增强公众防灾意识和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对三峡库区、汶川地震灾区、云贵高原和西北黄土高原等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开展了地质灾害专业监测预警示范工作。在三峡库区巫山县新城区,建立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地质灾害实时监测预警示范站。通过引进高精度gps(全球定位系统)、固定式钻孔倾斜仪、botdr(光纤传感技术)等高新监测技术方法,研制开发tdr(时域反射技术)、孔隙水压力监测仪、滑坡地下水微流速监测仪、地温与氡气监测仪等新型监测仪器,探索出一套集成化程度高、体积小、功耗低、供电方便、运行稳定、控制灵活、性价比高、易于推广的箱体式实时监测台站建设方法,解决了监测数据实时采集、传输、处理、发布等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实现了实时监测。
在汶川地震灾区,选择绵竹、汶川、都江堰等重灾区典型泥石流沟为研究对象,集成gprs(通用分组无线服务技术)、北斗卫星及光纤等多种现代传输技术,运用降雨、视频、含水率、泥位、地声、深部位移、地表位移等监测手段,构建实时远程立体空间监测网络,研发泥石流预警模型以及信息管理、分析预警及信息发布平台,实现对汶川地震灾区的清平、映秀、龙池等“三大片区”七条大型泥石流沟谷的全天候动态监测、实时分析处理和预警防灾信息的实时发布。同时,三大片区泥石流监测预警系统还实现了与四川省汛期地质灾害会商系统、地方自然资源管理部门的网络会商系统对接联网,达到了信息数据共享,为三大片区泥石流灾害防灾提供了详细信息,为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调度决策与指挥抢险救灾提供了m6米乐安装的技术支持和科学依据。
在西南山区,选择大渡河流域中游28处地质灾害点建立了6个监测示范站,安装了深部位移计、地表gps(全球定位系统)、三维激光扫描仪、insar(合成孔径差分干涉雷达技术)、水位计、雨量计、地声仪、泥位计等监测设备213台,建立了地质灾害单点和区域相结合、降雨和地质环境相结合的综合预测预报体系。2013年6月20日晚7点32分、2013年7月12日14点57分,该预测预报体系先后发布了海螺沟风景区3号营地的热水沟泥石流预警信息,100多人及时撤离,避免了人员伤亡。
在西北黄土地区,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甘肃省永靖县黑方台滑坡,研发集成滑坡诱发因素—坡体应力—滑坡变形的多参数综合监测系统,构建黄土滑坡灾变关键因子临界预警判据阈值,形成远程自组网多参数监测网络体系,建立了集关键理论、关键参数的黄土滑坡综合监测示范基地。2015年4月29日,成功预警黑方台南缘党川村罗家坡段滑坡,避免了450余人伤亡。2019年10月5日,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对当地发生的一起滑坡,提前近32小时向当地政府发送了红色预警信息,提前13分钟提供了较为准确的滑坡临滑时间预报。
目前,自然资源系统已累计建设多层次的滑坡、崩塌、泥石流自动化监测点5700余处,交通、水利、铁路、旅游等部门结合需求也建设了部分监测设施,为提高我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水平奠定了重要基础,积累了宝贵经验。有关地方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业务承担单位和设备研发与使用单位、以及相关方面等700多人参加了本次交流会。